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人類學史一
HISTORY OF ANTHROPOLOGY(I) 
開課學期
98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系  
授課教師
胡家瑜 
課號
Anth2014 
課程識別碼
105 243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人類313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82anthhis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是向同學概論性地介紹1970年代以前,人類學研究觀點與理論的發展和變化歷史。本課程將從人類學科萌芽、興起和發展開始,希望透過一些重要的人類學研究者在不同地區的研究、文章、相關影片,讓同學瞭解人類學的方法和理論;並透過不同人類學者針對相關議題的辯論,希望能夠激發同學對於人類學觀察和分析社會文化現象的興趣。課程討論範疇主要包括啟蒙時代社會思潮基礎、十九世紀的演化論、傳播論、美國文化人類學與歷史特殊學派、英國社會人類學與功能論、文化生態學與文化物質論、結構人類學、銓釋與象徵人類學等觀點。 

課程目標
藉著比較不同的理論觀點,希望從多元角度思考自然、社會和文化對人類的意義,以及種族、宗教儀式、經濟交換、親屬、社會組織、社會階序和象徵符號等議題的發展。主要目的有三個層次:(1)思考理論架構對於人類行為和社會的分析和解釋力量;(2)瞭解理論產生背後的社會和歷史脈絡;(3)理解不同理論對於當代論述和討論的貢獻。 
課程要求
(一)、同學出席及參與課堂討論是基本要求,經常遲到早退者,將在總成績評分時列入計算。點名四次不到者,請下學年再見。
(二)、口頭報告:每二位同學一組,本學期負責一篇文章的口頭報告,並向同學提出問題。請在「●」文章中選擇一篇報告。
(三)、閱讀摘要:每位同學本學期需繳交五篇文章的閱讀摘要,每篇一至二頁(請用12號字、1.5行間距),摘要中列出:(1)你認為文章中最精彩或最動人的地方?(2)你認為有什麼問題(如果問題太多,請提出最重要的二個問題?)(3)你認為這篇文章與課堂的其他文章有什麼關連?每篇摘要在主題討論之後的隔週繳交,逾期不收(時間超過者,請寫後來幾週的主題)。
(四)、評論報告:請在下列人類學者中選擇一位:Franz Boas, Margaret Mead,Malinowski, Evans-Pritchard, Levi-Strauss, Victor Turner, Clifford Geertz總合討論他的田野、民族誌書寫、研究方法、理論觀點、貢獻、問題,以及你認為當代社會文化,哪些問題和他的觀點和討論可以有關連或對話。(大約五頁,請用12號字、1.5行間距;每一篇字數約2500字)。

評分方式:口頭報告 10%
期中考試 15%
閱讀摘要(五篇) 25 %
評論報告 25%
期末考試 25%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請預約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R. Jon McGee and Richard L. Warms 2004 Anthropological Theory: An
Introductory History. Boston: McGraw-Hill, 2nd.
Ferry D. Moore 1997 Visions of Culture: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ical
Theories and Theorists, California: AltaMira Press.
Alan Barnard 2000 History and Theory in Anthropology, Cambridge, U.K & New
York 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 (阿蘭˙巴納德著,王建民、劉源、許丹譯
2006 人類學歷史與理論,北京:華夏出版社。)路電子全文圖書館書:
http://www.questia.com/read/105462891?title=History%20and%20Theory%20in%
20Anthropology
黃應貴,2008,反景入深林:人類學的觀照、理論與實踐,台北:三民書局。
黃應貴主編 1992 見證與詮釋:當代人類學家,台北:正中書局。
牟斯(Marcel Mauss)著、康尼申(Ian Cunnison)英譯、何翠萍,汪珍宜中譯 1984 禮物─
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,台北:允晨。
班乃迪著,黃道琳譯 1991 菊花與劍,台北:桂冠。
米德著,周曉紅、李姚軍譯 1998[1990] 薩摩亞人的成年: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
的青年心理研究,台北:遠流。
于嘉雲譯 1991 南海舡人,台北:吳視基金會。
埃文思-普里查德著,褚建芳、阎书昌、赵旭東译,2002,努尔人 : 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
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,北京:華夏出版社。
哈里斯(Harris, Marvin)著、王藝、李紅雨譯 1990[1974] 愛豬者與恨豬者,母牛、
豬、戰爭,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,頁29-57。
李維-史特勞斯著、王志明譯 1989 憂鬱的熱帶,聯經。
维克多•特纳著,赵玉燕、欧阳敏、徐洪峰等译,2006,象征之林 : 恩登布人仪式散
论 ,北京 : 商务印书馆。
克利福德•葛茲著,那日碧力戈等譯,1999[1973],文化的解釋,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口頭報告 
10% 
 
2. 
期中考試  
15% 
 
3. 
閱讀摘要(五篇) 
25% 
 
4. 
評論報告 
25% 
 
5. 
期末考試 
2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2/26  課程簡介:人類學的視野 
第2週
03/05  啟蒙時代與人類學序曲 
第3週
03/12  十九世紀的演化論 
第4週
03/19  社會概念的奠基者:韋伯、涂爾幹與牟斯 
第5週
03/26  鮑雅士與歷史特殊論 
第6週
04/02  傳播與文化區理論 
第7週
04/09  文化與人格  
第8週
04/16  期中考 
第9週
04/23  馬凌諾斯基的功能論 
第10週
04/30  結構功能論與英國社會人類學 
第11週
05/07  埃文斯•普里查德與人文主義 
第12週
05/14  結構人類學 
第13週
5/21  新進化論與多線演化 
第14週
05/28  文化唯物論與生態調適 
第15週
06/04  象徵與意義  
第16週
06/11  文化詮釋與人類學反思  
第17週
06/18  期末報告